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代制度变迁与华北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历史学会2024 年年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1-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4118-10日,“清代制度变迁与华北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历史学会2024 年年会在河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河北省历史学会、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肖红松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单耀军致辞,他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河北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业绩以及突出成就。他指出,清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此次会议的举办对于进一步增进史学界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推学术新的研究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主编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李光伟、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朱文通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很高兴与诸多学术同仁共同参加会议,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清史与华北区域史研究。开幕式的最后,历史学院院长范铁权教授代表历史学院师生向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推进清史与华北区域史的融合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由《清史研究》主编刘文鹏主持。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主任常建华,首先做了《清乾嘉时期山西地方社会职役制度与治理》为题的发言。他指出,清朝的地方社会职役,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乾嘉时期,山西以“乡约”为主,但“乡地”占比同样占比较大,“乡约”“地方”“保甲”三者在此时既有独立存在的形态,又有混合的形态,管理具有综合性。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祥雨在《档案所见清初旗人犯罪与旗、民冲突》中,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旗人犯罪的案件,探讨旗人犯罪的特点。这些旗人犯罪案件展示出满洲社会在入关之初的诸多面相,特别是旗人社会在适应汉人社会时经历的痛苦。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衣长春在《河北大学馆藏〈坤舆全图〉探析——基于思想史的考察》中指出,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十三年彩色本《坤舆全图》将当时西方最新天文地理知识翻译为汉文引入中国,影响力波及到了日本、朝鲜等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组共计六场报告,学者们坐而论道、各倾陆海,会上互动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第一组第1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祥雨主持。唐晔以《长沙当商当息案诉状底本》为基本史料,还原了“乾嘉道湖南办理减息案”过程,指出清代地方事务是官绅商三方博弈,互有妥协造成的结果。白如镜以清至民初山西泽州县东沟镇为例,从市镇发展与空间形塑、宗族支配与权利博弈等多角度对山西的宗族市镇进行了分析。朱国放以清代沧州地区分家文书为基础,从分家析产的原因、原则及其历史情景三方面出发,以数个分家的个案文书为例,深入阐述了清代沧州地区的分家析产。赵中亚以涉案地方官员为中心,从英国驻华公使的态度、清廷对山西涉案地方官员的处理等方面,剖析了庚子事变山西的善后过程。

第一组第2场报告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吉东主持。吕星宇从直隶高等审判厅的判词分类、写作结构、说理逻辑、词汇择取等角度,展现了清末民初判词写作新旧融汇的近代转型过程。王春伟以古代法律多元化为基础,从步军营的制度设计,治安防御等方面出发,剖析了以军管民层面上清代北京步军营的司法职能及其办案流程。张楚从租佃制度的结构性特征、租佃市场发展等角度,围绕租佃利率、租期和关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晚清京畿旗地租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风险规避。李小雪以山海关地区旗民的经济生活史料为基础,考察了山海关的设置、沿线文化等方向介绍了当地的民族交往活动探析了清代山海关旗民交往交流与交融活动。吴昌连从金川裔旗人的由来、所从事的职役,以及金川裔旗人与内务府包衣的关系等层面出发,探赜清朝北京金川裔旗人及其事迹。

第一组第3场报告由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朱文通主持。崔玉谦以诗歌、史书和域外文献为基础,探讨了督亢一词的两方面内容和督亢意象的形成与流传过程。杨倩如、谭聚显通过对明清保定地方志等史料内容的解读,从黄彭年早年的政治交往、直隶时期的活动及创建陶楼学派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黄彭年的学术活动。郎丰霞以“内经厂”为考察对象,对其始建情形,改建变迁和职司功能变迁进行了探讨。周赫通过对东北史地文献的梳理,分析了东北史地文献的编纂范式,论述了其在古籍和文献保护、边防事务记录的积极作用及其体现的边疆治理思想沿革。李朝蓝对保定地方志中《烈女传》进行考察,揭露了封建专制和父权话语体系下对于女性的控制和压迫。

第二组第1场报告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贾国静主持。周子越探讨了元明清时期国家石料采刻与北京房山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从制度背景、社会结构、地方建设等多个维度阐述了该时期房山石料产业对当地社会的深远影响。王科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在剖析了清朝对回部地区的治理经略的基础上,回顾了大小和卓在这一时期的兴衰历程。卢忠民通过对鄭州与胜芳的比较,揭示了地理环境因素对集镇发展轨迹及经济变迁所起到的深刻作用。胡虹从天津会馆的创立历程、江西会馆融入天津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江西瓷帮的应对策略与同业融合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清末民初时期江右商帮融入天津社会的复杂过程。

第二组第2场报告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魏国栋主持。贾国静通过探究清代河神信仰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河神信仰与黄河水文、清廷治河实践的紧密联系,并且通过清廷利用文化传统治河的务实性,展现了河神信仰的强化与演变过程发展脉络。韩强强以环境史的物质循环流动的理论视角,对乾隆帝烧锅之禁的行事逻辑、山西人烧酒制造的内在动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吴明晏阐述了清代黄淮海平原秸秆利用的官民冲突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了政府相关政策及官民应对情况。崔瑞德结合以动物史研究视角从清代养象制度、人象冲突、训象所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究光绪年间北京亚洲象的生存境遇。王妍从清代京师八旗养马拴马制度的基础性建设与后期清廷的调整策略出发,分析了清代京师八旗养马拴马制度的变迁历程及其鲜明特点。

第二组第3场报告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贾国静主持。庞鸿志从太行山东滹沱河流域的水利营田传统、治河选择与维系等方面探讨了该流域的水利营田传统、治河策略的选择与维系。卜凡以明清时期潴龙河河道的形成与演变为基础,分析了潴龙河治理的水利措施,为现代水利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徐关涛从近代天津地区水利困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等层面,阐述了水利、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演化。张睿宣以明清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探讨了拒马河水患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剖析了涿州八景之一永济桥的形成与特色。李程以《枣强古漳官堤志》为核心史料,在探讨枣强与故城之间因扒堰引发的冲突的基础上,阐述了晚清时期直隶地区河防纠纷的治理机制与应对策略。

在闭幕式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魏国栋对本次会议的参会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期望各位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助力河北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至此,“清代制度变迁与华北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历史学会2024 年年会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深化了清史和华北区域史的融合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对口合作,有助于推进我校中国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毓秀史学讲坛119讲——烟草为生:清中叶烟的生计与生活

下一条:毓秀史学讲坛118讲——旅莫支部的批评训练与中共早期纪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