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毓秀史学讲坛第132讲——《李万荣墓志》所见唐中期河南藩镇格局变迁

发布日期:2025-06-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67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毓秀史学讲坛”第132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罗亮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李万荣墓志》所见唐中期河南藩镇格局变迁”的讲座,由张旭老师主持,全院师生参加。

79a6a5fa04303d9b2353ab04c9b0c93

首先,罗老师指出,相比于“跋扈”之名远扬的河北藩镇,河南藩镇才是事实上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李万荣作为河南藩镇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探讨唐廷与藩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李万荣墓志的内容,罗老师指出李万荣的家乡滑州地处黄河渡口,是安史叛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成为朝叛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虽然墓志记载李万荣忠于唐朝,但考虑到当地被叛军占领的现实情况以及墓志中被模糊化的事迹,可以推测李万荣在早年与叛军处于“半合作”的状态。当时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原本是安史叛军的一员,其麾下的永平军成为河南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而李万荣在令狐彰麾下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之后,罗老师讲述了宣武军的历史沿革。宣武军的前身是河南节度使,其军队主体是田神功所率领的源自东北的平卢军,但在之后的李灵曜之乱中为周边军镇所歼灭吞并。之后永平军迁至汴州,成为宣武军的前身。而其核心士兵也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来自东北边境的安史叛军,而是新招募的以李万荣、刘玄佐等人为代表的滑州本土势力。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企图继承节度使之位,遭到德宗拒绝,引发了“建中之乱”,宣武军由此设立。河南东部再次成为朝叛双方对峙的前线,宣武军在战乱中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后李希烈攻陷汴州,旧有的永平军旧部损失殆尽,后虽由刘玄佐等人收复失地,但内部矛盾已逐渐显现。

IMG_9471

刘玄佐执掌宣武军期间,由于在汴州大规模征兵,使军队主体逐渐本土化。然而,高层军将仍以滑州系为主,这种高层滑州系军将与底层汴州军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刘玄佐凭借其能力与威望,尚能压制矛盾,但他死后,其子刘士宁的肆意妄为引发了军士的不满,李万荣趁机发动军变,夺取了节度使之位。李万荣上台后,为稳定局势,进行了多次政治清洗,并超期派遣防秋兵,但这反而激化了矛盾。此后,宣武军又经历了李迺之乱、邓惟恭之乱等多次动荡,直到在汴州本地成长起来的韩弘执掌宣武军,才逐渐稳定局势。

最后,罗老师指出,从《李万荣墓志》及相关史料分析,宣武军的动乱源于内部矛盾,而非河朔跋扈风气与“骄兵”习气。在宣武军的发展过程中,高层军将与底层士兵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高层军将多为滑州系,代表着旧有的军事势力,而底层士兵则逐渐本土化,他们的利益诉求与高层军将存在明显差异。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非河朔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李万荣是否与河朔藩镇通婚、五代藩镇缘何无法扩大统治基础等问题与罗老师进行了交流,罗老师逐一给予了耐心解答。

95719553b8e8dfef2a0f8b07b1a0288

讲座最后,张老师对罗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简要总结了讲座涉及“唐王朝和藩镇的离心化”“藩镇军队的本土化”两个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讲座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上一条:历史学院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下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131讲——第五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的实施进展以及当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