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毓秀史学讲坛第117讲——龙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4911日晚,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毓秀史学讲坛”第117讲,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应邀做了题为“龙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的讲座,由洪猛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孙波老师对龙山文化进行概述。龙山文化的分布地域——海岱地区的主要地貌与气候,说明了龙山文化孕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基础。他指出,龙山文化是与仰韶文化并列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两大基石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

孙老师指出,家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社会属性,根据龙山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居址分布来看,龙山文化和仰韶、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大部分家户的形态已经是个体家庭。趋于凌乱的墓址说明血缘的等级关系已经被打破,两城镇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孙老师还进一步分析了家户核心家庭化的意义,指出核心家庭上升为社会主体,使得龙山社会已经具备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条件。

接下来,孙波老师介绍了聚落考古在当下学界的重要地位,并详细讲解了山东日照地区的龙山聚落与市场系统。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可以分为基层聚落——次级中心——区域中心三个层级;其贸易网络应该存在基层集市——区域市场(中心市场)——跨区域贸易系统三个层次;而区域社会阶层可能存在四级:区域中心管理层—次级中心管理层—基层社会管理层—基层社会成员。孙老师指出,聚落的分层标志着社会的分层,社会层级的不断增多,实际上是社会上层的不断分化,也就是管理层结构日趋复杂。

随后,孙波老师根据龙山文化的城址分布,对龙山文化的政体形态进行阐释。孙老师认为,从鲁北地区由西向东一字排开的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遗址,以及鲁东南沿海地区两城镇-尧王城遗址的分布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聚落的政体形态存在区域性、独立性、关联性等特征,在地理层次、聚落层次、经济层次,以及政治等方面都有多层同构的现象。但这种聚落究竟应该界定为何种形态、是否形成国家,仍然存在争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龙山文化考古实践中葬仪的研究现状、山东地区的其他民俗等问题与孙波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孙老师结合发掘成果与学界研究现状,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洪猛老师进行总结,概括指出孙院长讲座内容的学术价值、前沿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并再次向同学们强调了考古学的重要性,勉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独特的研究角度。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研究生入学教育(三)| 启航新篇章,共绘科研梦——历史学院顺利开展研究生新生学业指导会

下一条:我院召开新学期教职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