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河北大学第六届毓秀史学大讲堂在五四路校区逸夫楼二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大讲堂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与对口合作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及我校的百余名师生参与。

6月23日上午,第六届毓秀史学大讲堂开班式拉开帷幕。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范铁权出席并致辞,开班式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肖红松主持。
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锋在致辞中回顾了河北大学的发展历史、学科优势及办学成就,指出毓秀史学大讲堂为培养史学拔尖人才、推动学术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表示,毓秀史学大讲堂已成为史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合作交流。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范铁权阐述了举办毓秀史学大讲堂的主旨及意义,并强调学院将始终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本届大讲堂特邀五位史学界权威专家联袂授课,共奉献了十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内容涵盖考古学、史学理论、近代史、经济史、概念史等多个领域,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学术盛筵。

山东大学方辉教授以“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为题,从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夷夏关系的演变。方教授指出,夷夏之别本质上是文化认同的差异,而非体质差异。另外,方教授以双联器与合卺礼为线索,揭示了家庭组织的起源与发展,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围绕“史学素养的养成”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史学的定义、学科特点及研究理论方法。他强调史学素养的核心在于“才、识、学、德”四要素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中西史学的对比,指出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特价值,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以“帝国、民国、共和国:现代中国的道路选择”为题,梳理了晚清至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复杂历程。王教授通过对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揭示了现代中国发展的道路。王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问题意识和多维视角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武汉大学陈锋教授聚焦中国经济史与财政史研究,从概念界定、语词演变到技术方法,进行了全面解析。陈教授以清代财政体系为例,探讨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关系,并分析了晚清税收理念的变革。陈教授的讲座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大学李恭忠教授从概念史视角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型。李教授以“民族”概念争论为例,揭示了知识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李教授还以中山陵为案例,分析了“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的建构过程,为学员们打开了“公共记忆研究”的新视野。
杨共乐、王奇生两位教授的莅临,也是河北大学“周末专家河北行”的重要活动之一。我们衷心期待更多京津专家学者利用周末时间莅临河北大学传道授业、传经送宝。
大讲堂举办期间,学员们在主办方的组织下参观了河北大学校史馆、博物馆,直观感受到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办方还举办了“毓秀新篁”座谈会,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问题,与学员们展开深入交流。


6月27日下午,毓秀史学大讲堂各项活动圆满完成,并举办了隆重的结业式。结业式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金闯主持,南京大学李恭忠教授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肖红松、院长范铁权共同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李璐男老师作为校外学员代表发言。她回顾了五天的学习经历,表示每一场讲座都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学术之路。她代表全体学员向主办方和授课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

在校学员代表宾七鑫同学分享了在本次大讲堂中的学习感悟,并表示将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奋进,不负期望。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魏国栋在闭幕词中表示,本届大讲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授课专家的倾囊相授、学员的专注学习以及工作团队的辛勤付出。他希望学员们永葆对历史的热爱,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毓秀史学大讲堂自2017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学术至上、育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优秀历史文化传播平台、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及一流人才培育平台,已成为史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本届大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河北大学历史学科的“双一流”建设,也为培养一流史学人才、提升学科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推动史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