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毓秀史学讲坛第116讲——雇募还是摊派:清代地方驿站差役的困境与应对机制

发布日期:2024-06-17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466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主编刘文鹏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雇募还是摊派——清代地方驿站差役的困境与应对机制”的讲座,由副院长魏国栋主持。

讲座伊始,刘老师简要介绍了个人的学术经历,以及为选择清代驿传系统作为研究领域的缘由。接着,刘老师对清代驿传系统进行了总体概述,并详细剖析了驿、站等机构、驿递的凭证——火票以及提塘与塘务的具体含义,结合自己对深青驿、伊林驿等驿站的实地调查,探讨了驿传系统的历史地位、分布及路线,指出清代驿传系统具有体系完整、内外一体、效率更高、制度完备的特点。

刘老师以乾隆年间平定西藏珠尔墨特叛乱、平准战争和道光年间的平定回部叛乱事件为例,分析了驿站对战争补给、军报传递、运送部队的具体效用,强调了驿站发挥的战略作用,驿站的运行与否关联着清代边疆的拓展乃至“大一统”王朝的维系。刘老师通过分析清代康乾时期传统驿站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传统驿站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文报传递、物资转运与人员接待,驿站是古代国家进行政治、经济资源调配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随后,刘老师以固节驿、鸡鸣驿、渔阳驿等驿站为个案,对驿站配置涉及到的马、马夫、兽医、杠轿、兽医等数目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清政府在维持驿传系统运行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财政开支。他强调,从乡村社会获得足够多的夫役、物资资源是维系国家层面驿传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接着,刘老师探讨了基层社会视野下的驿传运行。他指出,明清驿站差役制度出现了重要的转变,即由“力役民当”到“征银官雇”,但驿站差役的制度性问题长期积累,基层官吏不断侵贪驿站银两,乾隆后期以降摊派行为的死灰复燃,导致民怨迭生,纠纷不断。刘老师指出,由雇募到摊派的变化引起了县际关系与官民关系的恶化,在此背景下,咸丰军兴之后河南地方州县士绅开始自发成立以车马局为代表的非正式机构。刘老师通过分析车马局的管理、组织模式以及对摊派的调整,揭示了基层士绅意图以“官督绅办”体制下的车马局,在州县范围内对车马差徭的征收、使用加以规范化管理。迨至清末,河南巡抚林绍年又进行了以“化私为公”为理念的车马差徭改革,但民众在正赋外不断遭受摊派剥削的问题只是一度缓解,未被根本解决。

最后,刘老师从近代邮政思想的不断传播、近代电报的发展、邮传部和各省分局的成立、清政府裁驿归邮的举措等方面,探讨了传统驿站系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历程。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咸丰年间的车马局经费来源、驿站日常的和战时运行机制的差异、驿站与基层社会结构的关系等问题向刘老师请教,刘老师逐一给予了精彩细致的解答。魏国栋老师谈了对讲座的学习感受,指出:在研究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培养问题意识;既要注重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又要走向田野,开展调研;在微观实证与宏观研究结合中研究历史。

上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117讲——龙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下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115讲——中国史与全球史的对话:肯尼迪时期美国拟对中国售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