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是8条穿越太行山的交通要道。《元和郡县志》引《述征记》云:“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2023年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实践课程师生曾乘车经过著名的飞狐陉,今年以重走蒲阴陉作为课程实践目标。
八陉之中,唯蒲阴陉的具体路线争议颇多,概括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涞源盆地沿拒马河谷东行,经紫荆关,至易县;二是从山西灵丘沿唐河河谷东南行经倒马关至顺平。三是从涞源盆地北上溯拒马河支流至五回岭,翻过五回岭沿漕河河谷南行至易县独乐乡再沿浅山谷口至顺平蒲阴故城。这几条路线均有实地考察之价值,本次选择第三种观点之路线实地探访。
2024年6月5日在王清刚老师带领下,2021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一行15人先赴顺平曲逆故城遗址,此为蒲阴陉之终点。曲逆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顺平县东南12公里高于铺镇境内,处于大王村、子城村周围的台地上。《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刘邦过曲逆时,“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经过实地踏查,发现大量东周至汉代遗物,有筒瓦、板瓦、铺地砖及各种陶器碎片等,此外还发现一处红烧土遗迹,疑似为陶窑。在当地人指引下,一行人找到了残余的南城墙,墙体尚存约2-300米,高约7-8米,夯层比较清晰。
接着考察小队一路向北沿途踏查赵家蒲西、白云村、阳辛庄等新石器至元代的古遗址,其中阳辛庄遗址年代为仰韶早期,位于蒲阳河东北岸河旁台地,大家在一个废弃大棚断壁上,发现距地表约3米的文化层,文化层特征非常明显,包含大量的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型有陶钵、罐、带銴手的罐等,还有少量烧骨。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携带GPS、对讲机、手铲等专业考古设备,按照田野考古调查的操作规程记录和分析,体会到田野考古踏查的艰辛,同时深刻地感受了考古工作的规范严谨和考古发现之乐趣。
6月6日,考察小队重走“五回道”(即北魏太武帝自平城东巡河北诸州的路线),寻觅“御射碑”。在狼牙山镇南管头村,大家在立有村名的巨石处讨论相关的文献,梳理北魏太武帝东巡碑从民国首次发现到最后三碑重现的过程。接着从南画猫村开始徒步考察,溯徐水河谷而上。南画猫村东侧有代王坟,极有可能就是1935年故宫徐鸿宝发现御射碑所在地。徒步行走在古道上,仿佛回溯千载,穿行在战国、北魏、唐或者辽金,车马萧萧、朔风呼啸。路上大家观察岩壁,想象太武帝御射的场景,推测御射的地点,虽然夏季灌木丛生、植被茂盛,大家多次探寻无果,但最终峰回路转,找到了第二块御射碑的复原处。第二块御射碑位于口头村漕河大桥东侧的河旁高台上,对面断壁耸入云霄,正如水经注所云“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
通过重走古道,同学们对上古、中古时期,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文化交融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前期搜集阅读学术文献,后续徒步踏查分析推断,知行合一,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历史的热爱和历史研究的兴趣。有了本次重走蒲阴陉古道的探索,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太行,探寻燕赵大地的历史脉络。
(文:夏蕊 刘雯 图:李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