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7月3日-4日,我院师生38人,深入太行山腹地,完成了河北井陉于家村历史文化调研(教学实践)活动。
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的导师和同学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调研活动记录和梳理工作,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感悟,这一工作的进行,意义重大,通过总结、思考、梳理,力求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查漏补缺,完善材料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鼓励同学们的这种踏实和扎实的调研精神,学院将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优秀调研感悟的展示。
第一篇:
叶茂根深——于家石头村实地调研日志
一、进村前
于家石头村,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深处太行山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山村。与其他山村不同的是,于家石头村,正如它的村名一般,房屋、道路无不是由石头组成。据《于氏宗谱》考证,这里是明朝于谦之孙于有道的迁居地。于家石头村,自明代成化年间,一世祖于有道定居立业,至今已经繁衍到第27世,人众业兴。于氏宗谱称:于谦被冤杀后,其一子避难井陉县娘子关下南峪村,成化年间迫于生活压力,长孙于有道再迁白庙村(现于家石头村),“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厥后生五子,协力者众,建屋植果,修塘造田”。于有道的五个儿子及其各自后人共组成五股。除三股外迁,大股、二股、四股和五股的于氏子孙现在占全村人口的95%。这四股相互提携、团结互助,使得于氏家族在石头村繁衍生息,历经五百多年,生生不息,叶茂根深。
叶茂根深的于氏家族在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的石头村中,演绎了怎样动人的故事?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于氏族人书写了怎样的历史?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太行深山里“垒石成墙、劈石为瓦”的古村落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全面振兴?鉴往知来,是每一个历史学人的专业使命。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结合历史学一流专业建设,经过一学期的调研、谋划、宣传、动员,学院师生一行38位,终于在暑假第一天走进于家石头村,访古谈今,去揭开古村落神秘历史的面纱。我有幸成为了28人中的一员。
这次于家石头村教学实践调研,我们分为八个小组,每组由一位导师带领若干名同学,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调研。我与另三名同学参加了范老师的“宗族与村落”专题小组,根据兴趣我主要负责于氏宗族树木栽植与家族、村落发展的分主题。
图1“叶茂根深”碑
二、在村中
图2 于家石头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21年7月3日早上六点左右,我们正式从河北大学出发。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一直向西,出保定,进石家庄。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在进于家石头村前的路边山上,我看到了当地人保护山林的醒目标语:“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这不禁让我想起在调研前读的清康熙三年的《禁山林碑》,于氏宗族立此村规来保护于家石头村的南山林,严禁放牧、砍伐,为什么于家石头村的村民们能恪守先祖留下的这条保护山林禁令至今呢?山林是否对于氏族人有特殊的意义?带着问题我走进了于家石头村。
7月3日上午,我们所有人跟随导游游览全村,主要任务是熟悉村子的地理空间布局、家族发展概况。导游热情地带领我们先后游览了石头博物馆、于氏宗祠、真武庙、观音阁、戏台、清凉阁等处重点建筑。在游览中我们亲眼看到了于氏家族的柳池禁约、整饬村规等各种村规民约,各建筑的重修碑记、于氏宗祠悬挂的祖布与贴在墙上写着新生儿姓名的增丁添女喜报等。
图 3于氏宗祠院内旋柏
图 4书写新生儿姓名的增丁添女喜报
图5 于氏宗祠悬挂的祖布
7月3日下午,各主题小组分别进行调研。我们组下午的调研计划是详尽搜集村中碑刻,了解碑刻中于氏宗族与村落的详细情况。一到村口我们就遇到善于交流的于密保大爷,他告诉我们南山林以自然生长的黄栌为主,秋季树叶变红,成为村中最美的一景——“南山红叶”。我们还向他请教了几位还在世的修谱的老人:于贵文、于闰斌、于卯林等人的情况。然后,我们去了几个农家院,看到普遍供奉的天地神、土地神,询问房屋主人的股系情况,观察院中树木的栽植。在甬道院,我还学会了区分影壁和照壁,看到了农家乐贴在墙上的食谱:炒豆腐、尖椒炒肉、尖椒炒鸡蛋、凉拌土豆丝、炖土鸡、凉拌野菜……虽都是全国各地都常见的家常菜,却被游客啧啧称赞有山村的独特风味。观察村民的着装,虽然比城市人朴实,但也无太大差异,村中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看来在新时代这个山村也没有那么闭塞。
图6 天地神、土地神之位 图7农家乐食谱
图8院中栽植苹果树
图9院中栽植石榴树
最后,在吕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拜访了参与修谱的于元怀老人,并在他家发现了2017年修撰的于氏家谱。这本于氏宗谱里面记载了26世的各股谱系,一些碑刻、村中民俗等内容,对原有的2004、2012年两个版本作了补充修订,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我们根据各自的分主题选择性地对族谱进行了拍照。不知不觉已到了18点吃晚饭的时间,我们初步规划明天去找一本纸质版的族谱。至此我们7月3日下午的调研任务结束。虽然访谈村中老人偏离了我们原定计划,没能搜集到碑刻史料,但发现的2017年修撰的于氏家谱让老师和我们四人都兴奋不已。7月3日晚饭后,老师们和我们三位同学兴致不减,去寻找访谈中村民提到的村正北的青云寨(村民说是石头村北部与敌占区的最远防线,上有防御敌人的墩台)与村西北的白庙(村中最早的庙宇)。最后因天色已晚,不得不放弃登上白庙。于我个人而言,这是我人生里的第一次实地调研,劳累和酷热也难掩我的兴奋,和老人的近距离接触,待人接物的技巧,实地调研的收获和不足,田野调查的苦与乐,都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学习,不断探索。
图10我们在询问领谱最多者的情况
7月4日上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两个同学完成昨天未完成的碑刻全面拍摄。二是两个同学和老师找寻领谱表中领谱最多的人买到或复印到2017年版于氏宗譜。我在寻找族谱组。我们先是询问了村中超市前的一位老人,问他各股中领有家谱最多的于墨军、于怀文、于建华、于闰斌、于卯林等人都住在哪,想找家谱的线索,然后又去游客中心、居委会分别询问他们的下落。最后找到了于卯林的父亲,老师们对老人进行口述访谈。通过访谈,我了解到老人讲井水是收集的雨水,只饮用不供灌溉;还了解到老人对旅游业的看法,老人说旅游业并不使村民发财,是共产党的领导让村里人过上安宁的生活,承办项目的公司每年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块钱,为每个村民交一百元的医疗保险,当然公司会在当地雇佣劳动力,这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些事实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发展旅游业没有让村里老人生活得到大的改观,老人们甚至认为旅游项目建设没有什么意义,小康社会并没有实现。乡村如何全面振兴?这是我们所有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马上中午了,想尽各种办法我们都无法买到或复印到2017年的于氏家谱。于是老师们在村中超市买了慰问品,我们小组带着去看望昨天访谈过的于元怀老人。在老人家中,我们合作,完整拍摄了2017版的族谱。至此,此次于家石头村实地调研最终完成。于元怀老人一人居住生活。昨天第一次来访,老人没进门就给我们摘了大门口地里自家种的黄瓜;今天离开的时候,老人又硬塞给我们每人一个大桃子,让我们感受到于家石头村村民的热情淳朴和善良。
图11 于谦纪念馆院内松树
图12 在于元怀老人家完整拍摄2017版于氏宗谱
三、离村后
对于我主要负责的于氏宗族树木栽植与家族、村落发展的分主题,在调研结束离开于家石头村后,结合已查阅的文献与两天的实地调研,我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问题。
实地调研前,我看了一些范老师在组群里发的于家村相关文献,对于家石头村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于氏宗谱》中的清代、民国时期于氏族人写的四言杂志、七言杂志,里面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用具与日常生活事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榛黄栗黑核桃白,去皮好吃异香椿。松柏榆槐常结子,梧桐杨柳尽根生。”写树木的这几句。我在阅读文献时还知道于家村有一棵神奇的旋柏,长有五股,象征于家村五股像此四季长青的柏树一样牢牢地团结在一起。那么于家石头村的于氏家族在明代成化年间定居于此,家族在五百多年的不断繁衍发展中,树木栽植与村落的宗族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呢?
在调研中,我发现树木和于家石头村有密a切关系。首先在族谱世系中有很多族人是以树木作为名字的,比如二十世于根杨、于二杨、于四杨;二十一世于海棠、于怀棠、于成槐、于文槐、于计槐等。其次,村民家中庭院中有栽植树木的情况,多为苹果树和石榴树;除去院落内栽植,房屋旁边也多栽植树木,多为核桃树、苹果树;于谦纪念馆中种植两颗松树,于氏宗祠院中就只有那棵神奇的旋柏;村中的地图中多有以树木命名的院落,比如石榴院、葡萄院、松树院等。再者,碑刻中也多涉及到树木,其中民国时于家村建校碑中卖柏树修补庙宇、重塑圣像、修建学堂的记载,对了解树木栽植与于家村于氏宗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南山林的《禁山林碑》,于氏宗族为保护山林制定的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值得深入研究。可见树木影响着于氏族人与于家村的生态、经济、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此次调研我只搜集来一些新资料,进入于家人生活的村落,形成了零散的认识。围绕树木栽植与村落、宗族的关系问题,我接下来需要加快整理调研中搜集到的资料,尤其是2017版族谱和碑刻。同时加强区域社会史与生态环境史的理论学习,以便更好地来解读相关史料。
图13 院外栽植核桃树
图14 于家村建校碑
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于氏族人继承了于谦坚毅清白之家风,以松柏坚韧、顽强的品质深深扎根于莽莽太行山中,经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派传脉衍,族人已遍布全国、甚至有迁居海外者,现收入于氏家谱的于氏族人达18400多人,就如于氏宗祠中那棵五股旋柏一样努力向着阳光不断生长,繁茂长青。于家石头村的实地调研也给我播下了如何探究历史的种子,我也要以我们这次调研团队不怕苦累、顽强探索的精神不断指引自己今后的史学学习,努力成长为史林中一棵叶茂根深的松柏。
(供稿人:2020级历史学1班周婷)